紡織品在貯存、運輸、穿著等過程中產生黃變會直接導致經濟損失。因此,近年來面料生產商和采購商開始越來越重視這個指標。
一般來說,紡織品中常見的黃變主要有光黃變和酚黃變兩種。前者是指由太陽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紡織品表面顏色泛黃;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類化合物的作用,而造成紡織材料變黃的現象。
相比于耐汗漬、耐水、耐摩擦等常規色牢度檢測項目,對于黃變的考核起步較晚,目前考核光黃變的國家標準為GB/T 30669-2014 《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光黃變色牢度》 ,考核酚黃變的國家標準為GB/T 29778-2013 《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潛在酚黃變的評估》。
白色織物貯存中有時會黃變,泛黃部位經酸處理后黃色消失回復原來的白色,若再滴上堿液又回復黃色。究其原因,主要是酚黃變 。
引起酚黃的主要原因:包裝材料中普遍使用的抗氧化劑 BHT (2,6-二叔丁基對甲酚) 與空氣中的氮氧化物 (NOx) 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DTNP (2,6-二叔丁基對硝基苯酚),DTNP在酸性狀態下無色,室溫條件下極易升華而轉移,當遇到堿性物時,則立即黃變。
GB/T 29778-2013《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潛在酚黃變的評估》
原理:將被測試樣與一塊控制織物分別用含有苯酚的測試紙包裹之后置于在玻璃板之間并疊加在一起形成組合試樣,施加一定壓力后用聚乙烯薄膜裹緊,然后置于規定溫度的恒溫箱或烘箱中一段時間,移出冷卻后拆開聚乙烯薄膜,取出控制織物和試樣立即用灰色樣卡評定試樣的黃變級數。如果控制織物的沾色達到預定值,則試樣的沾色級別即為測試值,否則重新進行試驗。